7/31/20

神通

                                                       神通

     西曆新年前夕,我在環球商場"慈濟"靜思小築值班.一位朋友到訪,我沏了壺茶,大家坐下閑聊.

     寒喧片刻,他突然好奇地問:"你茹素誦經多年,可曾修得什麼神通境界?"

     這突然而來的問話使我愣了一下,然後我説:"我什麼功夫也没有,而且也並不想進入什麼更深的神通境界."

     朋友又再問:"那麼你為何要茹素誦經?"

     我説:"茹素是長養慈悲心;誦經是攝住散亂的心念."

     朋友再追問:"如此而已?"

     我沈吟片刻,跟著略帶調侃地説:"嚴格説起來,我有三樣自己覺得很了不起的神通."

     "是什麼?"他焦急地問.

     我說:"一直以來,我每一餐飯都吃得下,每一個晚上都睡得著,每一天都過得很快樂."

     他聽了,眉頭一皺,低頭不語,呷了兩口茶,便向我道别離開.不知道是否不解其意,或是覺得這神通太低微了.

     生長在越南,自幼束髮受書,父母及師長常教誨:"珍惜盤中物,粒粒皆辛苦".及後越南淪陷,經濟封鎖,民生窘困.大海逃亡時,船上糧食極為短缺,終日吃不裹腹.我總覺得只要有飯吃就很好了,能吃飽那就更好.因此,在我成長的過程,我從不挑剔食物.有人把我奉為上賓,請我吃大餐,我會歡喜地承受;平常時候,一碗清粥,一個饅頭,幾片豆腐,我也自得其樂.心情好的時候,固然歡喜地吃飯,心情不好的時候,用心地吃一頓飯,多感恩觀照,吃完飯後,心情也就好了.

     每一餐飯都吃得下,其實並不簡單,每一個晚上都睡得著,更不簡單.

     1975年4月30日,越南全面淪陷.自古以來,黎民百姓都是强權爭鬥下的待罪羔羊,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新政權對南越人民秋後算帳,除了更换錢弊之外,不許民衆私有金條美鈔.當時家裡積存一些黄金,不敢申報,故而時時刻刻都要將之東收西藏,整家人為這些身外物,日日提心吊膽,夜夜思前想後,輾側難眠.

     1978年10月中旬,我大海逃亡,在一艘不及6,000平方英尺的越洋舊貨輪上,擠逼幾近2,500名難民,每人平均只有兩尺立錐之地,平時都要屈膝而坐,更遑論可以伸腰直腿,由於地方跼蹐,不能舒腰平躺,自然好夢難尋,很多個晚上,我索性站在船頭上,仰首數星星,來個衆人皆醉我獨醒的無眠夜.

     以上的日子,點滴在心頭,坎坷多舛的人生讓我懂得知足放下,故而蓽路藍縷的異鄉生活並不是苦;簡單樸素地過日子不等於窮,因此,來到美國一切從頭,雖然没有黄燦燦的金條,但有萬里無雲的燦爛陽光;雖然失去豐碩可觀的家業,但有自由放逸的清安平靜,因為心無掛礙,所以我到處都能隨遇而安,隨緣自在.旅遊中,住在五星高級套房,厚褥暖被,當然令人高枕好睡;平時家裡那張陪伴自己渡過半生歲月的單人床,我也樂此不疲,每晚都帶著愉悦心情,酣然入夢,常常夢裡不知身是客!

     每一天都過得很快樂,也不是簡單的事吧.

     1993年是我生命幽谷的時候,維繫十八年的婚姻緣盡分手;高堂老父與世長辭,在孝和情兩無的失意之下,我一度鬱鬱寡歡,以為從此一蹶不振,窮途末路.

     後來,我無意中讀了一篇真人真事的文章,有如當頭一棒,給我很大的啓發.

                                 "在生命的幽谷看見人生幸福"

     蕭健華,出生在台北雲林縣林内鄉,自幼就被寄養在孤兒院,國小開始讀書的時候才知道有種人叫"爸爸",有種人叫"媽媽",有個地方叫做"家".國中畢業後就開始半工半讀的生活 _ 送報紙,在餐廳當學徒,汽車維修廠做黑手.....白天揮汗如雨地奔波工作,晚上帶著滿身汗臭到夜校念書,櫛風沐雨地默默奮鬥了十五年,36歲時完成了大學的學業,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當他正在一步步地實現人生規劃時,卻發現自己罹患了"慢性脱髓神經病變",即是俗稱"漸凍人".

     醫生告訴他,身體功能會逐漸萎縮,氣力會逐漸消失,自體免疫系統會破壞神經.這種病没有治療方法,他存活的時間大約三年.

     開始的時候他放棄了人生,因為生命對他來説已經没有意義.後來他想通了,他説:"生命無常,我不知生命的終點和明天哪一個會先到,但面對枯萎,我能做的就是勇敢."

在與死神拔河的三年中,他坦然面對生死,到處應邀分享生命的故事.500多場的演講,他悲切感人的故事和不向命運低頭的意志感動了無數的聽衆,也深深的感動了我.像他這樣不幸,殘疾的人都能如此勇敢堅毅地活著,四肢健全的我,為何會不快樂?兩相對照,捫心自問,我就顯得太不知足,太過貪心.

     蕭健華的故事讓我學會放下愁困,迎向陽光,人生已經夠苦,活得太拘泥,對得失太執著,只有讓我們苦上加苦.

     人生不如事十常八九,娑婆世界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淡泊使人安寧,看開讓人釋懷.此時此刻,今時今日,以至有生之年,我都會無怨無悔,全心全意地迎接每一個花開花謝,日升日落;用快樂愉悦的心去感恩世界,包容人間,善待因緣.

     以上是我主要的三個神通:每餐吃得下,每晚睡得著,每天過得好.説給一般人聽,有些人笑倒在地,有些人皺眉而去,唯有"有緣人"才能會心一笑.

     每個人在生活裡都有許多這樣的神通,在生命的歷程也到處有著不可思議的奇蹟 _ 鳥會飛,魚會游,蜂會採,花會開,蜘蛛會結網,候鳥飛翔萬里而不迷路,河水都永遠向前流.....請告訴我,什麼不是神通和奇蹟呢?

可歎的是,世人追求生命中那渺茫不著邊際的欲望與念頭已根深蒂固,生命本質裡的純美妙藏,在輕忽中,早就煙消雲散,蕩然無存了.

清祥合十

01-05-2021


--

我的小故事-及時


我的小故事-及時

陳健民居士有一首詩:

"老翁吹簫博小資
年來力氣已難支
忽傳餓斃松林中
始悔從前未布施"

這是陳居士悼念老乞丐因饑餓而死於松林裏,懊悔自己從前没有好好布施這位老人.簡短的四句話,除了令人難過之外,很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就是做什麼事都要及時.此時此地有意義的事,到彼時彼地可能就成糟粕了.因此,此生此世應為之事,也不應寄望到來生來世.

我在 Milpitas 市環球廣場的"慈濟"靜思小築值班,小築對面是大華超市.不知何時來了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流浪漢,在超市門前的垃圾箱探頭彎身,用手搜撿别人棄置的殘餘食物充饑.雖然生活如此艱苦潦倒,但他從不向人乞討,頗有"不吃嗟來吃"之概.

數月前,張增豪師兄到訪,他説看到那個可憐人在超市附近踉蹌踱步.心感戚然買了盒便當給他.我也曾屢次嘗試對他布施,但皆蹇滯於自己嚴重的潔癖,未有付諸行動.及後覺得對習氣要痛下針砭,經過一番努力的克服,終於在 11-01-2020 星期天的晚上,我來到這位流浪漢面前對他説:"讓我帶給您一個便當".出乎意料之外,他拒絕了.甚至給錢也不接受.世事如此難明.我當下有一種莫以名狀的失落之感.十一月的晚上,秋風瑟瑟,寒意逼人,心頭更感淒愴.望著那瘦瘠的身影一瘸一拐地走遠,我站在熙來攘往的超市門前愣了半晌,霎時間五味雜陳,茫茫然不知所措.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垂憐天下貧窘人,借問今夜宿誰家?

陣陣寒風使我直打哆嗦,内心惆悵讓我若有所失.半晌始回過神來,我黯然踽步歸去.回途上,腦海浮起了"及時"二字,及時就是當下.

書日:"活在當下,且行且珍惜".

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時常有太多的"等".對於我們的父母,等有時間了回去看您們;對於我們的兒女,等有時間再溝通;對於苦難衆生,等有機會再結緣,日子長着呢,不用急...

然而,就是這一個"等"字,讓生命中多少愛成為一生的遺憾!

證嚴上人説:"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 _ 行孝與行善".

人生很短,生活中,明明有很多事,我們是有機會做的,却一天天推遲,想做的時候,却發現機會錯過了;生活中,明明有很多話是應該説的,却想著以後再説,要説的時候,發現已經没有必要説了;生活中,明明有很多愛,我們是有機會把握的,却不在意不在乎,想愛的時候,已經來不及...

正如我上述的小故事,對於需要救助的苦難衆生,却因一些藉口習氣而因循拖延,想要伸出援手時,已是明日黄花.愛要及時,要不然,一旦"施而不受",那種内心的失落,又豈只是遺憾而已.

當我們起了善念慈悲時,不要隱忍走過,而要及時實踐,因為説不定一走過了,明天就聽到老丐餓死在松林的消息.

"及時"説的不只是心念,而是實踐.

記得有這麼一首"及時行善"的詩句,願與有緣人共勉之: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李清祥合十

Halloween 鬼月

Halloween 鬼月



剛過不久的農曆七月以及即將到來的陽曆十月是古今中西國家相傳的鬼月.

往昔,每到農曆七月,父母都不准我在晚上出門去遊蕩,原因是"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即使没有遇上,七月地府鬼門大開,也容易犯沖.

來到美國,每到西曆十月,各地就鬼話連篇,廣告大力渲染怪力亂神,魑魅魍魎,商店推出各式各款鬼面具,服裝,居民更在家門前懸绤結緦,絲網飄蕩,故意將住所弄成一片陰森恐怖,謂之"鬼屋",以應節日.

十月最後的一天晚上,家長將自己的孩子扮鬼扮怪,青面獠牙,入夜後便聳然到處沿門乞討糖菓.有人説:"十月的晚上,要常出去走走,如果運氣好的話,可能會看見鬼."

五十年的時間,社會的變遷不可謂不大.人們對鬼的恐懼心愈來愈稀薄了.從前聽到鬼,大家一哄而散,四處奔逃;現在聽到鬼,人人趨之若鶩,趣然而至.如果在集市鬧區突然來了一個鬼,説不定會引起群衆的圍觀,使"聖荷西"混亂的交通更加雪上加霜.

不管信不信世間有鬼,無論在越南,或是美國,從前或是現在,人們對鬼的興趣是永能不會消失的.故而,讀鬼,聽鬼,談鬼,看鬼的故事,層出不窮.

其實鬼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對一個社會的平安是很有正面作用的.相信鬼的民族,會比較有想像的空間,創造的力量;相信鬼的社會,會相信有因果,輪迴,報應,使人不敢胡作妄為,社會自然比較安和.

就以七月的中元節來説吧,民間信仰裏則傳說這一天地獄門開,釋放餓鬼,稱餓鬼為"好兄弟",在這一天,民間普遍備辦飲食,讓好兄弟飽餐一頓;也有抛撒銅錢,讓好兄弟不至做鬼身無分文,並請法師誦經超度,希望好兄弟早日超生,稱為"中元普度".

再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七月半又叫做"盂蘭盆",盂蘭盆是梵語釋音,原意是"解倒懸".倒懸是指被倒掛的牲品,即是解救一切畜生.當日人們放置素食齋菜於盆中供佛施僧,以此功德而救惡道衆生的倒懸之苦.依據盂蘭盆經,七月半又是目連尊者拯救在地獄受苦母親的日子.對於"孝道"的弘揚推崇,至為深遠宏大.

"盂蘭盆"的觀念與東方民族的孝順觀念是相合相應的,七月普度既有供養三寳之心,又有孝敬父母之情,且有救拔惡道之慈以及憐憫苦難之悲.七月半實在是一個"孝日".供佛僧,愛父母,施鬼神都是出自一個"孝"的動機.

再説美國的萬鬼節(Halloween),傳説這一天,死去的靈魂統統來到人世間.人們穿鬼衣,戴鬼面具是把鬼魂當作"好兄弟",大家同氣連枝,讓其不致於"今夜歸來,魂飄何處".從前有些人更在屋前院後放置一些水菓及食品,以款待"好兄弟",不知何時演變成今天的送糖菓.當天入夜後便拎著南瓜燈,替"好兄弟"照亮道路,引導回歸.

美國萬鬼節無論是穿鬼衣,送糖菓,刻南瓜都含蕴著"慈悲"的意義.十月最後的一天實在是一個"愛"日,祭祀亡魂,祈福平安都是出自一個"愛"字.

依據佛教的説法,鬼神也是衆生,需要的是關愛與憐愍,而不是恐怖與排斥.人死之後進入輪迴,也不一定是進入鬼道.依楞嚴經的説法:

七分情慾,三分智慧的人,死了入畜生道.

九分情慾,一分智慧的人,死了入鬼道.

純粹依靠情慾生活,没有智慧的人,死了入地獄道.

鬼道衆生乃是生前貪瞋痴的人死後的去處,因此鬼道衆生是人道的一面鏡子,我們在農曆七月半,西曆十月底的時候戒慎戰懼,乃不是怕鬼,而是要常常回來照這一面鏡子,一個人如果貪戀情慾,愛恨交熾,也就離鬼不遠了.

在佛經裏有很多鬼的故事和寓言是對人的啟發和教化.

例如在"經律異相"中説:有一個人死了,魂魄又回來鞭打自己的屍體.旁邊的人看見了問它説:"這個人已經死了,你何以鞭笞他的屍體呢?"

鬼回答説:"這就是我以前的身體,他做了很多壞事.看到經戒不會讚歎,偷盜欺詐,犯人婦女,不孝父母,不愛兄弟,吝嗇不布施,死了之後,使我墮入鬼道,痛苦無量,不可復言.所以回來打他出氣".

這個故事給我們啟示,人活著不要盡做壞事.如是因,如是果.應該保持心的清靜,走向智慧之路.

故而,七月或十月成為鬼的月份,成為恐怖與不安的月份,實在與佛經相距甚遠.七月和十月其實是很好的月份,讓我們的思想有更大的思維空間,籍三惡道的啟示而珍惜人身難得,體恤衆生苦難,敬畏天地鬼神.

七月,十月的慶典,不管是中元節也好,普度好兄弟也好,盂蘭盆也好,都是很好的象徵,讓我們恩則孝養父母,敬則供養三寳,慈則普度衆生,悲則憐憫苦難.如此七月,十月就永遠不會失去它莊嚴教化的意義.

一念起千山萬水,一念滅滄海桑田.

就在一念間,令人讚歎,令鬼神同喜.

就在一念間,點燃了内心的燈火,照亮來時路.

放眼雲山,恆美加斯!

李清祥

09-30-2020

Bao Dung - 包容

 

                                                                          

     日前,李業明同學提議我撰文"包容",當時覺得包容是一個很美,很迷人,很耐人尋味的字眼,跟著便去反覆思考,後來一直在我腦海中縈繞盤恒.

     最近看到史記中一個典故,"管鮑之交",故事起源於管仲與鮑叔牙之間的深厚友情,他們二人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管仲雄才武略,但少年時懷才不遇,在他潦倒落魄的時候,鮑叔牙慧眼識英雄,一直鼎力相助,甚至還向齊桓公推薦他為宰相,管仲用他的謀略,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當管仲病重臨終的時候,齊桓公問他:"鮑叔牙可否接替他的相位".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不料管仲説不可以,他認為鮑叔牙疾惡如仇,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讓他接相位,即害了你齊桓公,也害了他鮑叔牙.

     管仲説了一句千古名言:"其為人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生不忘,不可以為政",意思是一個對善惡是非過於執著的人,便容不下别人的缺點和過失,也容易與人發生矛盾衝突,如此是不宜執政做大事.這是管鮑之交成語之末段故事,鮮為提及.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情".

     讀後三思,若有所悟,决定伏案疾書"包容".這裏要説一段小故事,我有一個親人,為人吝嗇,很愛計較,我們稱她為不受歡迎的討厭鬼.所謂志不同不相為謀,我對她自是不屑為伍.

     文章寫到"六尺巷"的時候我豁然開朗,對於人我是非也有較為宏觀的看法,執著别人的缺點則生煩惱,生氣便是拿别人的過失懲罚自己.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對於上述那個愛計較的親人,從可恨變為可憐,更希望轉為包容.

     善與惡,美與醜,是與非,對與錯,都是一體兩面,没有對錯的問題,只是看法的差别.其實一切矛盾對立,皆可以一念心轉化.

     經曰:"凢所有相,皆屬虚無",一落事相,便起對立.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因為無欲,所以心無掛礙,不受拘束.

     因為有容,所以知白守黑,虚懷若谷.

     生而為人,我也有很多缺點,否則也不會淪落到這個世界來酬業受報,因此,我每天都在反省,慚愧,還有懺悔.我的作品,主要是時常警惕自己,也想探索人的心靈世界,取其美好與人分享,互相勉勵."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每在寫作的時候,心靈似有所觸動,好像埋首案前突然抬頭看見青山".

     包容的世界人所嚮往,撰文時心中感慨良多,難以一一,是為序.

                                                                          包容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簡短的對話:

     一位母親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説:"希望你未來能娶個温順聽話的太太."

     兒子不加思索地回答:"何必一定要温順聽話?"

     他接著説:"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個性,有時候表現出個性,反而真實可愛."

     他獨特的見解使母親一時語塞.這是否就是我們常説的"代溝"?

     這段對話一度讓我陷入長思.

     想想他的話,也想想我見過的一些有個性的人,却覺得他也蠻有道理.回溯生命裏的人和事,心中頗有感觸.

     我有個老同事,嗓門特大,又愛説話,時常在辦公室裏空談濶論,一件小事到他口中便成了大事,同事們都覺得他很吵,我也認為他很八卦.除了愛説,也很愛現,衣著時髦,開名牌車,偏偏我是個比較韜光的人,總覺得他為人浮誇,不務實,故此共事多年,彼此交情不深,退休後,大家便没有聯系.去年初我們在一家超市偶遇,相見便是有緣,我請他來我家敍舊.談吐中,他只是淡然以對,没有像當年那麼豪爽健談,突然間感覺到他變了,變得如此沈默寡言,空氣也變得沈悶起來.臨别時他留下電話號數,然後低著頭,慢慢地走出門,道别的聲音也快聽不見了.

     我終於耐不住,追個電話過去,"没什麼",他淡淡地説:"體康和家庭都不太順....."放下電話,禁不住心酸起來,有種要哭的感覺.

     我多麼希望他還是那個談笑風生,豁達不羈的人,那個能夠打破因嚴肅而僵化的氣氛,逗得一夥人捧腹的老樣子.

     我發現以前嫌他,怨他多話,愛表現,現在却覺得那是多麼風趣,不拘小節;我愛的正是過去嫌他的,換句話説,他的優點正是他的缺點,也正是他與衆不同的個性特質.

     這件事給我一個啓發,當我們還未能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的時候,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别人生活的價值.

     一個社會,在某種程度,就是一個自然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允許樹木鲜花生長,也同樣允許野草,荆棘生長;我們允許益鳥,益蟲存在,同樣也允許老鼠,蒼蠅的存在.人類的歷史,就是在善與惡,美與醜,文明與落後的鬥爭中發展前進的.没有惡,何來善?没有醜,美在那裏?因為生活落後,人類才需要進步.

     在澳洲某一個地區為了保護善良,温馴的鹿群,而將凶惡,残暴的豺狼趕盡殺絕.結果鹿群數量急劇膨脹,老弱病殘的鹿隻迅速增長,嚴重影嚮了鹿群的質量,鹿群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結果要將凶惡的豺狼送回這存良淘莠,物競天擇的動物自然界,這樣鹿群才能夠恢復生機.

     美醜相生,高低相成,一切事物皆在開合存亡中擺蕩拉据,取消其中一種,另一種便會消失.

      易經中的太極圖呈現一個圓,象徵包容,圖裏有黑白各一半,黑中有白點,白中有黑點,象徵彼此貫通,互相融納.

     我兒子有個朋友是耳鼻喉医生,他説從鼻子到喉嚨這段短短的距離中就寄生著無數的細菌,若一直往下通到腸胃,至少寄生幾百萬個細菌,其中有好的,有壞的.人常認為這是我,我的人,我的身體.宏觀來看這樣的我,其實是有很多自己看不到的生命一起寄居在身上.我們明白這個事相,就不會一直排斥異己,不會一直把别人和自己分隔為完全無關的生命.

     我們的世界就是佛教所謂"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意思是堪忍的,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人才投生到不完美的世界,我們既然都不完美,都不理想,都有缺憾,我們都要在不足中學習成長,那麼又有什麼不能彼此包容呢?

     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我們不能只要白天,逃避黑夜;不能只愛慕玫瑰而忽略棘刺;不能只欣賞蝴蝶而不包容毛蟲.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1.-包容是一種美德,有廣大的胸襟和不計較的氣量.

     清朝以來一直流傳著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張英是康熙朝代的大學士,官拜禮部尚書兼宰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吳家也是高官望族.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巷.於是兩家起爭執.張家人寫信到京城給張英告知鄰居要侵占張家三尺地,請示該如何處理.這位大學士以四句詩回答:"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你這麼遠寫信來,難道只為了一堵牆,我們就讓隣人三尺有什麼關係呢?你看看萬里長城如今依舊在,可是當年叱咤一世的秦始皇還不是已灰飛煙滅了呢?為了一堵牆丁起爭執,真是何苦?張家人拿信告知隣居表示,願意讓出三尺地,而且如果三尺還不夠,還可以再多讓三尺.隣人聽了,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自己的三尺基地,"六尺巷"因此得名.六尺巷是雙方互相讓出來的.位於中國安徽省桐城縣西南角落,全長100公尺,6公尺.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張英的四句詩及"禮讓"二字.20074月中國官方正式將六尺巷訂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留給世人敬仰及學習的一個楷模.

     張英讓出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地,换來的是因包容而得的敦親睦鄰及流芳百世的美名.六尺巷的寬,不寬在六尺或一百尺上,而寛在人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的精神上.

     人生中,包容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互相包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

     互相包容的夫妻一定千年齊心.

     互相包容的社會一定萬年和諧.

2.-包容是一種度量,以對方的角度去看事情,能换位思考,尊重别人,也讓自己學習成長.

     史記有這麼一段記載:

     春秋戰國時代早期,齊國有兩個好朋友,管仲和鮑叔牙.兩人合夥做生意,管仲總在分錢的時候,多分給自己一些,可是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貪心,而是因為家窮;管仲為鮑叔牙計劃事情,愈弄愈糟,鮑叔牙不認為管仲笨,只是時運不佳;兩人一起去打仗,管仲三戰三逃,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胆小,只因他要奉養高堂母親.甚至當管仲被抓,還是鮑叔牙去向齊桓王保薦,使管仲成為齊國著名的宰相,幫助齊桓公一統天下.

     管仲説:"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史家司馬遷説:"天下人並不讚美管仲的才能,只讚美鮑叔牙的知人."

     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我們會得到許多正面的收獲,自己的心智也因包容而成長.

     過去讀史記,我認為鮑叔牙有非常人能及的忍讓精神.

     這次重看史記,我始發覺鮑叔牙有過人的胸懷和包容的度量.

     包容是忍讓的昇華:

     忍讓:你做件我不同意的事,我咬咬牙憋了,不起對抗.

     包容:你做件我不同意的事,我會站在你的立場去想,你這麼做,必有原因.

     忍讓會難受,包容則自在.

     换一個角度,就有不同的思考;换一種態度,就有不同的結果;换一種心情,就有想不到的寬容.

     3.-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無聲的教育.

     禪宗公案裏有位襌師,一天晚上在禪院裏散步,突見牆角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移開牆角的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然有一位小沙瀰黑暗中越過牆垣,踏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脚着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師父的身體,小沙瀰頓時魂飛魄散,雙膝跪地説不出話.但出乎意料,師父並没有厲聲責備,只有俯身扶他起來並平和地説:"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回房休息."小沙瀰當下心裏慚愧得無地自容,他知道師父寬容了他的過失,讓他有機會自我省思檢討.從此以後小沙瀰再没有越牆外出,一心跟著師父禪修,最後成為當代一位傑出的禪師.

     包容别人的過失,不是贊同或任意别人犯錯,而是允許别人也有犯錯的時候,同時明白自己的過失,讓他有機會思考反省及改過自新.

     包容是對他人改過最大的鼓勵.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都並非是原則上的問題,很多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正是在這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才看到一個人的胸襟.中國有句老話:"有理也要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有些人喜歡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雖然表面上勝利了,實際上却輸掉了别人對他的敬服和尊重,贏得是道理和體面,輸的是情義和胸懷,得不償失.

     諺語有句話:"理直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在日常處世待人中,得理容易,饒人難;理直氣壯容易,理直氣和難,故而一個人的修養,胸懷和智慧,就看能否做到得理也饒人,理直又氣和,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其實也是給自己一個台階,萬事留一綫,日後好相見,才是做人處也的睿智.

     4.-包容是一種體悟,明白不完美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質.

    一位大師臨終前想找一個繼承人,就讓兩個徒弟去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

     大徒弟帶回來的樹葉不是很漂亮,他説:"弟子没有找到最完美的樹葉,就帶回來還算完整的一片."

     二徒弟一直惦記著最完美的樹葉,在樹林裏悠轉了大半天,最終空手而回,他説:"樹林裏的樹葉很多,但是没有一片是最完美的."

     大師没有説話,將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為什麼會這樣?

     同為世上本來就没有完美的樹葉,總是盯著事物的瑕疵,窮追猛打,是一種低級的表現,做人也是一樣,你我皆凢人,誰都有缺點,總要求别人盡善盡美,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才虚懷若谷,努力精進.

     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才推己及人,包容諒解.

      論語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孔子告訴子貢:"如果有一個字,須要貫切一生地執行,那這個字就是恕 _ 也就是包容.”

     冬日離離,西風似剪,一月的冷流已經瀰漫到北加州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今夜佇窗凝望,明月依然孤清無言,人們仍舊紛紛擾擾,俗世還是爭爭奪奪.....想起了近日美國大選的勾心鬥角,海台兩岸的劍拔弓張,不久前香港反政府的暴力示威,中印邊界的流血衝突,以及中東以巴的世代深仇.....人與人,族與族,國與國之間的仇恨故事,從古至今不斷上演,而且越演越烈.

     人類常有唯我獨尊的心態,但在地球上,我們只能算是老么.恐龍在地球上活了一,二億年,但已滅種,而我們人類若從山頂洞人算起,到現在也只有五十萬年,相形之下,人類只能算是老么中的老么,若不學習著謙卑,包客,仍然傲慢自大,横行霸道,命運將十分可悲,想來令人心驚.

     老子曰:"逆道而行必遭殃."

     現前社會, COVID-19 蓆捲全球,政治鬥爭層出不窮,恩怨情仇此起彼落,世風早已日下,人心久就不古,在這天災人禍頻傳的時代,我們將何去何從?

     故此,拯救人類就要從包容做起,你認為呢?

 

清祥合十

01-3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