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

Bao Dung - 包容

 

                                                                          

     日前,李業明同學提議我撰文"包容",當時覺得包容是一個很美,很迷人,很耐人尋味的字眼,跟著便去反覆思考,後來一直在我腦海中縈繞盤恒.

     最近看到史記中一個典故,"管鮑之交",故事起源於管仲與鮑叔牙之間的深厚友情,他們二人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管仲雄才武略,但少年時懷才不遇,在他潦倒落魄的時候,鮑叔牙慧眼識英雄,一直鼎力相助,甚至還向齊桓公推薦他為宰相,管仲用他的謀略,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當管仲病重臨終的時候,齊桓公問他:"鮑叔牙可否接替他的相位".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不料管仲説不可以,他認為鮑叔牙疾惡如仇,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讓他接相位,即害了你齊桓公,也害了他鮑叔牙.

     管仲説了一句千古名言:"其為人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生不忘,不可以為政",意思是一個對善惡是非過於執著的人,便容不下别人的缺點和過失,也容易與人發生矛盾衝突,如此是不宜執政做大事.這是管鮑之交成語之末段故事,鮮為提及.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情".

     讀後三思,若有所悟,决定伏案疾書"包容".這裏要説一段小故事,我有一個親人,為人吝嗇,很愛計較,我們稱她為不受歡迎的討厭鬼.所謂志不同不相為謀,我對她自是不屑為伍.

     文章寫到"六尺巷"的時候我豁然開朗,對於人我是非也有較為宏觀的看法,執著别人的缺點則生煩惱,生氣便是拿别人的過失懲罚自己.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對於上述那個愛計較的親人,從可恨變為可憐,更希望轉為包容.

     善與惡,美與醜,是與非,對與錯,都是一體兩面,没有對錯的問題,只是看法的差别.其實一切矛盾對立,皆可以一念心轉化.

     經曰:"凢所有相,皆屬虚無",一落事相,便起對立.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因為無欲,所以心無掛礙,不受拘束.

     因為有容,所以知白守黑,虚懷若谷.

     生而為人,我也有很多缺點,否則也不會淪落到這個世界來酬業受報,因此,我每天都在反省,慚愧,還有懺悔.我的作品,主要是時常警惕自己,也想探索人的心靈世界,取其美好與人分享,互相勉勵."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每在寫作的時候,心靈似有所觸動,好像埋首案前突然抬頭看見青山".

     包容的世界人所嚮往,撰文時心中感慨良多,難以一一,是為序.

                                                                          包容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簡短的對話:

     一位母親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説:"希望你未來能娶個温順聽話的太太."

     兒子不加思索地回答:"何必一定要温順聽話?"

     他接著説:"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個性,有時候表現出個性,反而真實可愛."

     他獨特的見解使母親一時語塞.這是否就是我們常説的"代溝"?

     這段對話一度讓我陷入長思.

     想想他的話,也想想我見過的一些有個性的人,却覺得他也蠻有道理.回溯生命裏的人和事,心中頗有感觸.

     我有個老同事,嗓門特大,又愛説話,時常在辦公室裏空談濶論,一件小事到他口中便成了大事,同事們都覺得他很吵,我也認為他很八卦.除了愛説,也很愛現,衣著時髦,開名牌車,偏偏我是個比較韜光的人,總覺得他為人浮誇,不務實,故此共事多年,彼此交情不深,退休後,大家便没有聯系.去年初我們在一家超市偶遇,相見便是有緣,我請他來我家敍舊.談吐中,他只是淡然以對,没有像當年那麼豪爽健談,突然間感覺到他變了,變得如此沈默寡言,空氣也變得沈悶起來.臨别時他留下電話號數,然後低著頭,慢慢地走出門,道别的聲音也快聽不見了.

     我終於耐不住,追個電話過去,"没什麼",他淡淡地説:"體康和家庭都不太順....."放下電話,禁不住心酸起來,有種要哭的感覺.

     我多麼希望他還是那個談笑風生,豁達不羈的人,那個能夠打破因嚴肅而僵化的氣氛,逗得一夥人捧腹的老樣子.

     我發現以前嫌他,怨他多話,愛表現,現在却覺得那是多麼風趣,不拘小節;我愛的正是過去嫌他的,換句話説,他的優點正是他的缺點,也正是他與衆不同的個性特質.

     這件事給我一個啓發,當我們還未能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的時候,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别人生活的價值.

     一個社會,在某種程度,就是一個自然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允許樹木鲜花生長,也同樣允許野草,荆棘生長;我們允許益鳥,益蟲存在,同樣也允許老鼠,蒼蠅的存在.人類的歷史,就是在善與惡,美與醜,文明與落後的鬥爭中發展前進的.没有惡,何來善?没有醜,美在那裏?因為生活落後,人類才需要進步.

     在澳洲某一個地區為了保護善良,温馴的鹿群,而將凶惡,残暴的豺狼趕盡殺絕.結果鹿群數量急劇膨脹,老弱病殘的鹿隻迅速增長,嚴重影嚮了鹿群的質量,鹿群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結果要將凶惡的豺狼送回這存良淘莠,物競天擇的動物自然界,這樣鹿群才能夠恢復生機.

     美醜相生,高低相成,一切事物皆在開合存亡中擺蕩拉据,取消其中一種,另一種便會消失.

      易經中的太極圖呈現一個圓,象徵包容,圖裏有黑白各一半,黑中有白點,白中有黑點,象徵彼此貫通,互相融納.

     我兒子有個朋友是耳鼻喉医生,他説從鼻子到喉嚨這段短短的距離中就寄生著無數的細菌,若一直往下通到腸胃,至少寄生幾百萬個細菌,其中有好的,有壞的.人常認為這是我,我的人,我的身體.宏觀來看這樣的我,其實是有很多自己看不到的生命一起寄居在身上.我們明白這個事相,就不會一直排斥異己,不會一直把别人和自己分隔為完全無關的生命.

     我們的世界就是佛教所謂"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意思是堪忍的,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人才投生到不完美的世界,我們既然都不完美,都不理想,都有缺憾,我們都要在不足中學習成長,那麼又有什麼不能彼此包容呢?

     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我們不能只要白天,逃避黑夜;不能只愛慕玫瑰而忽略棘刺;不能只欣賞蝴蝶而不包容毛蟲.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1.-包容是一種美德,有廣大的胸襟和不計較的氣量.

     清朝以來一直流傳著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張英是康熙朝代的大學士,官拜禮部尚書兼宰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吳家也是高官望族.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巷.於是兩家起爭執.張家人寫信到京城給張英告知鄰居要侵占張家三尺地,請示該如何處理.這位大學士以四句詩回答:"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你這麼遠寫信來,難道只為了一堵牆,我們就讓隣人三尺有什麼關係呢?你看看萬里長城如今依舊在,可是當年叱咤一世的秦始皇還不是已灰飛煙滅了呢?為了一堵牆丁起爭執,真是何苦?張家人拿信告知隣居表示,願意讓出三尺地,而且如果三尺還不夠,還可以再多讓三尺.隣人聽了,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自己的三尺基地,"六尺巷"因此得名.六尺巷是雙方互相讓出來的.位於中國安徽省桐城縣西南角落,全長100公尺,6公尺.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張英的四句詩及"禮讓"二字.20074月中國官方正式將六尺巷訂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留給世人敬仰及學習的一個楷模.

     張英讓出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地,换來的是因包容而得的敦親睦鄰及流芳百世的美名.六尺巷的寬,不寬在六尺或一百尺上,而寛在人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的精神上.

     人生中,包容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

     互相包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

     互相包容的夫妻一定千年齊心.

     互相包容的社會一定萬年和諧.

2.-包容是一種度量,以對方的角度去看事情,能换位思考,尊重别人,也讓自己學習成長.

     史記有這麼一段記載:

     春秋戰國時代早期,齊國有兩個好朋友,管仲和鮑叔牙.兩人合夥做生意,管仲總在分錢的時候,多分給自己一些,可是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貪心,而是因為家窮;管仲為鮑叔牙計劃事情,愈弄愈糟,鮑叔牙不認為管仲笨,只是時運不佳;兩人一起去打仗,管仲三戰三逃,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胆小,只因他要奉養高堂母親.甚至當管仲被抓,還是鮑叔牙去向齊桓王保薦,使管仲成為齊國著名的宰相,幫助齊桓公一統天下.

     管仲説:"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史家司馬遷説:"天下人並不讚美管仲的才能,只讚美鮑叔牙的知人."

     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我們會得到許多正面的收獲,自己的心智也因包容而成長.

     過去讀史記,我認為鮑叔牙有非常人能及的忍讓精神.

     這次重看史記,我始發覺鮑叔牙有過人的胸懷和包容的度量.

     包容是忍讓的昇華:

     忍讓:你做件我不同意的事,我咬咬牙憋了,不起對抗.

     包容:你做件我不同意的事,我會站在你的立場去想,你這麼做,必有原因.

     忍讓會難受,包容則自在.

     换一個角度,就有不同的思考;换一種態度,就有不同的結果;换一種心情,就有想不到的寬容.

     3.-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無聲的教育.

     禪宗公案裏有位襌師,一天晚上在禪院裏散步,突見牆角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移開牆角的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然有一位小沙瀰黑暗中越過牆垣,踏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脚着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師父的身體,小沙瀰頓時魂飛魄散,雙膝跪地説不出話.但出乎意料,師父並没有厲聲責備,只有俯身扶他起來並平和地説:"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回房休息."小沙瀰當下心裏慚愧得無地自容,他知道師父寬容了他的過失,讓他有機會自我省思檢討.從此以後小沙瀰再没有越牆外出,一心跟著師父禪修,最後成為當代一位傑出的禪師.

     包容别人的過失,不是贊同或任意别人犯錯,而是允許别人也有犯錯的時候,同時明白自己的過失,讓他有機會思考反省及改過自新.

     包容是對他人改過最大的鼓勵.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都並非是原則上的問題,很多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正是在這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才看到一個人的胸襟.中國有句老話:"有理也要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有些人喜歡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雖然表面上勝利了,實際上却輸掉了别人對他的敬服和尊重,贏得是道理和體面,輸的是情義和胸懷,得不償失.

     諺語有句話:"理直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在日常處世待人中,得理容易,饒人難;理直氣壯容易,理直氣和難,故而一個人的修養,胸懷和智慧,就看能否做到得理也饒人,理直又氣和,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其實也是給自己一個台階,萬事留一綫,日後好相見,才是做人處也的睿智.

     4.-包容是一種體悟,明白不完美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質.

    一位大師臨終前想找一個繼承人,就讓兩個徒弟去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

     大徒弟帶回來的樹葉不是很漂亮,他説:"弟子没有找到最完美的樹葉,就帶回來還算完整的一片."

     二徒弟一直惦記著最完美的樹葉,在樹林裏悠轉了大半天,最終空手而回,他説:"樹林裏的樹葉很多,但是没有一片是最完美的."

     大師没有説話,將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為什麼會這樣?

     同為世上本來就没有完美的樹葉,總是盯著事物的瑕疵,窮追猛打,是一種低級的表現,做人也是一樣,你我皆凢人,誰都有缺點,總要求别人盡善盡美,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才虚懷若谷,努力精進.

     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才推己及人,包容諒解.

      論語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孔子告訴子貢:"如果有一個字,須要貫切一生地執行,那這個字就是恕 _ 也就是包容.”

     冬日離離,西風似剪,一月的冷流已經瀰漫到北加州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今夜佇窗凝望,明月依然孤清無言,人們仍舊紛紛擾擾,俗世還是爭爭奪奪.....想起了近日美國大選的勾心鬥角,海台兩岸的劍拔弓張,不久前香港反政府的暴力示威,中印邊界的流血衝突,以及中東以巴的世代深仇.....人與人,族與族,國與國之間的仇恨故事,從古至今不斷上演,而且越演越烈.

     人類常有唯我獨尊的心態,但在地球上,我們只能算是老么.恐龍在地球上活了一,二億年,但已滅種,而我們人類若從山頂洞人算起,到現在也只有五十萬年,相形之下,人類只能算是老么中的老么,若不學習著謙卑,包客,仍然傲慢自大,横行霸道,命運將十分可悲,想來令人心驚.

     老子曰:"逆道而行必遭殃."

     現前社會, COVID-19 蓆捲全球,政治鬥爭層出不窮,恩怨情仇此起彼落,世風早已日下,人心久就不古,在這天災人禍頻傳的時代,我們將何去何從?

     故此,拯救人類就要從包容做起,你認為呢?

 

清祥合十

01-31-2021

 

7/28/20

HIỂM HỌA DA VÀNG? HAY NGƯỜI DA VÀNG TRƯỚC HIỂM HỌA?


Hoàng Ngọc Nguyên



 Thật ra, chẳng có gì là khó hiểu về quan hệ xập xám chướng giữa Tổng thống Donald Trump và Chủ tịch Tập Cận Bình. Có một cái “lô-gích” trong sự đổ vỡ hiện nay.
        Chính là vì hoàn cảnh “dị sàng đồng mộng” giữa hai người. Ông Trump nay đã phải lên tiếng như Châu Du thời Tam Quốc: “Thiên sinh Trâm hà sinh ông Tập” - Thượng đế đã sinh ra ta (như những người cuồng Trâm vẫn nói), tại sao còn sinh ra ông Tập.
        Hai người khác giường là đúng rồi. Người Trung Nam Hải, xem chừng sẽ dùng địa chỉ đó trong suốt mấy chục năm còn lại; người thì Tòa Bạch Ốc, ít nhất hay may ra cho đến tháng giêng sang năm, trừ phi cuộc vận động tái tranh cử tìm thấy ánh sáng cuối đường hầm.